Page 13 - Property_e_1
P. 13

1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204 期 2019 年 8 月 23 日 星期五




         現在的香港,最需要補上這一課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國民教育是理性認知的基礎,而國民教育的第一條就是培養國家認同。國家
        認同不是人生下來就有的,它既來自於教化薰陶,也來自於現實體認,兩者互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重要的是,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走出國門,對“發達國家不發達”的情況
        表裡、共同作用,這一過程,學校、家庭、社會、政府乃至媒體各有責任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直觀認識。有人分享過這樣的經歷:“浦東機場起飛,美國紐華克機場降落,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以先感受一下,什麼叫從第一世界的機場到第三世界的機場;如果你有膽量,
             連日來,全球愛國愛港人士吹響集結號,力挺香港儘早止暴制亂。一片熱潮中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還可以在紐華克住一夜,看看晚上敢不敢出去散步。”“一出國,更愛國”,這種普
        愛國青年的表現尤為搶眼。“飯圈女孩”“帝吧網友”等群體在全球各大社交媒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遍心聲面前,抹黑中國的行徑顯得蒼白無力。
        上反擊“港獨”,澳德英美等地留學生走上街頭闡明是非。旗幟鮮明、有理有據、
        不失活潑,這群年輕人善於表達也敢於表達,讓世界看到了真實的中國民意,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,從小啟蒙植根的愛國主義教育。中小學生守則第一條就是“熱愛祖國、
        讓外部勢力對華發動的顏色革命屢屢碰壁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熱愛人民”。從林海雪原到天涯海角,從東海之濱到西部戈壁,升國旗、唱國歌是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所中小學週一的固定儀式。“天涯共此時”的背後,是中國教育對愛國主義這堂
             平心而論,這些青年的愛國熱忱和英勇表現超出了不少人的預期。曾幾何時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生必修課的牢牢堅守。
        不乏論調將這些未經風霜的年輕人定義為“垮掉的一代”,為其貼上“恣睢乖張”“離
        經叛道”等標籤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曾有人問,同樣是在“一國兩制”環境長大,為什麼澳門的“廢青”那麼少?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位澳門女生現身說法,直接擺出了人教版歷史教材。可見,教育在學生內心播
             但事實證明,“90 後”“00 後”非但沒有垮掉,反而逐步展露鋒芒、成為砥柱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撒什麼種子,事關“培養什麼人”的深刻命題。正是由於知史、懂史、尊史,國
        呈現出了獨樹一幟的精神風貌——跟父輩相比,少了些內斂低調,多了些自信張揚;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認同自然而然內化於心。
        少了些謹慎保守,多了些冒險精神;特別是對於家國情懷、集體主義等主流價值觀,
        或許不習慣於時時表達,但在關鍵時刻定會挺身而出,體現出強烈的國家認同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民教育是理性認知的基礎。而國家認同是國民教育中最核心的內容。國家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認同不是人生下來就有的,它既來自於教化薰陶,也來自於現實體認,兩者互為
             一個場景意味深長——疑似亂港分子在網路平臺提問:“很多內地的留學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裡、共同作用,這一過程,學校、家庭、社會、政府乃至媒體各有責任。今日
        他們讀過書、英語講得很流利,為什麼會這麼愛國愛黨?”這個問題頗為無厘頭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事態之種種,也再次提醒我們,明確的國家認同和文化歸屬感對於社會安寧、
        但我們可以嘗試著去理解提問者的邏輯:他預設了這個國家以及執政黨滿是“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穩定發展的極端重要。從這一點上說,香港的國民教育有必要深刻反思。
        點”,留學生有知識又走出國門,應該幡然醒悟進而對國對黨心生厭棄才對。面對
        如是疑惑,網友們一聽就笑了。“愛國還需要理由?”“因為有國才有家”…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潛龍騰淵,鱗爪飛揚。乳虎嘯穀,百獸震惶”,梁啟超曾在《少年中國說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寄託對青年人的希望。時移世易,我們依然擁有一代代被時代賦予了鮮明個性
             那麼,這一代青年人清晰的、強烈的國家認同從何而來?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愛國青年,“雖千萬人,吾往矣!”的赤子之心依然傳承,國家幸甚,民族幸甚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這代青年的成長經歷,更是一個值得剖析的樣本,對香港以及整個國家凝聚人心、
             第一,當代青年生長于“大國時代”,受惠於國家發展的紅利。“80 後”以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砥礪前行具有啟示意義。
        更年長的國人往往是從自己天翻地覆的人生經歷中,感受著中國由弱變強的變化,
        所以對今日生活格外珍惜;更因親眼見證了香港回歸、民族雪恥的歷史,所以對“廢
        青”鬧事倍感氣憤。


             但“飯圈女孩”“帝吧網友”“留學生合唱團”不一樣,他們出生于一個富起
        來的中國,成長在一個強起來的中國,骨子裡的自信與生俱來。特別是近些年,
        發展紅利讓年輕人的夢想不斷照進現實,“我為你驕傲”的感受更是與日俱增。


             正如有觀察者所言,“我們通過看清這個世界,才回頭肯定自己的國家;他
        們因為肯定自己的國家,才去看清這個世界。”有著強烈大國自信的一代,豈是別
        有用心者幾句信口雌黃就能忽悠得了的?

             第二,當代青年普遍開眼看世界,而且是平視世界,打小就知道外國的月亮
        未必比中國的圓。作為“網路原住民”,他們幾乎“一識字就會上網”。借由這扇窗戶,
        領略過矽穀的創新故事、華爾街的財富神話,也聽得到拉斯維加斯的槍聲陣陣、
        美墨邊境的淒慘之聲、狗血選戰的攻訐叫駡。對西方,少了基於想像的盲目崇拜,
        多了立足現實的客觀公允。
   8   9   10   11   12   13   14   15   16   17   18